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今日的中国汾酒城,已经成为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厂区,从原粮、粉碎、制曲、酿造到成装,各个环节都在有条不紊的运转。厂区内,道路笔直,花木葱葱,环境优美,气象恢弘,世界酒文化博览会、世界环境日山西主会场都选择了这里。
无法想象,这里曾经一片荒芜,这里曾经杂草丛生,这里曾经遍地泥泞。从最初只有30多人,到现在一共有数千职工,很多部门还在招兵买马,这背后是汾酒城的初心不改,艰苦奋斗。
都说创业艰难百战多,他们10年前走进还是工地的中国汾酒城时,生产的设备有的还没有到位,生产车间大多还没有完善,生产工人配备不齐全,他们也看不出汾酒城的未来到底有多大。难固然难,但他们并没有畏惧。哪怕是割荒草把镰刀磨断,哪怕每天都是起早贪黑,他们都只把“不比待遇比奉献”挂在嘴边。每个人的内心似乎都有一股狠劲,他们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在中国汾酒城内酿出好酒来。
这股劲正是来自杏花村酿酒人的骨脉传承,他们艰苦奋斗,他们追求卓越,这是一种文化的自信,是一种品质的坚守。
他们坚持地缸发酵。清洗地缸时,不用各种化学制品,而是用花椒水进行清洗,所有细节都为了更好的品质。
他们坚持清蒸二次清。在汾酒城,头茬出酒后重新拌曲发酵,二茬流酒后酒醅就送向了养殖场。理论上,一批酒醅可以进行三五次,甚至六七次发酵,这样一来出酒率自然更高。为什么汾酒城不这么干呢?还是因为品质,流过两次酒后,每多蒸馏一次,酒的品质就下降一次。所以酒城人宁愿多一些生产成本,也不放松对品质的追求。
他们坚持不惜人力。汾酒城没有用酵池代替地缸,也不会用大量的机械去取代人工。一些简单枯燥且费力的程序可以利用自己研发的器械取代,但是关键的技术环节一定坚持使用人工,目的还是保证品质。酿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无时无刻的观察、判断,然后根据经验进行下一步工作,这些都是机器很难取代的。
类似的坚守还有很多很多。为什么要一直坚守这些东西呢,因为他们知道品质就是生命,因此酿出好酒就是他们的信仰。
在占地面积将近两个平遥古城的中国汾酒城内这种信仰还在延续,他们骨子里的那股劲在汾酒城“创业”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酿一滴好酒,需要各个环节的全力配合,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席。
标准就是标准,一旦制定就绝不打折扣。
中国汾酒城的原粮采购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必须满分,不符合标准的,哪怕是99分,在这里也等于0,只要不合格就坚决不收。有时候,原粮出发前还是合标准的,但途中遭遇雷雨天气后,因保护不当导致潮湿也过不了原粮的关,那么这车粮食就绝不能在汾酒城卸车。这个标准想要执行下去,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但他们就是有这么一股劲,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在影响出酒品质的任何一个环节上,没有回旋的可能。
原粮粉碎环节对于标准的执行极其严格。豌豆、大麦、曲块粉碎各自要到什么程度,标准定好之后,就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即便用量大,也绝对不允许“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出现。
困难又有什么了不起,休想挡住他们酿出好酒。
曲为酒之骨,大曲的好坏,直接影响酒的品质。万事起步难,酒城生产初期,开产正逢严冬时节,新建的曲房菌种条件严重不足,大曲人调动所有资源,以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进行引菌,激活了菌群活跃度,保证了开产初期大曲生产质量平稳过渡。刚开产的那段时间,大曲各项生产设备处于磨合和调试期,各项参数亟需探索。厂长办公室里总是灯火通明,夜间的分析总结会每日都在进行。全体技术力量从原粮、入房操作对每个生产环节展开对比、改进,每日紧盯数据、反复论证、跟进调整,逐步实现了粉碎结构参数的平衡,奠定了制曲生产长期稳定的基础。新工人初期缺乏相关知识,只得边进行培训边实践。可即便如此,他们制曲的要求一点都没有降。当时的负责人说,凭手感知曲块温度,上下不超过0.5℃是基本功要求,新员工必须掌握。排除万难,不断改变,酒城的曲房逐渐符合了生产要求,一批批优质成品大曲在这里诞生。
酿造是白酒生产中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它所面临的困难更加复杂。车间的酿造环境不成熟,进驻之后必须对车间进行收尾完善;新招员工需要加紧培训,但很多经验都需要时间去积累;多条生产班组同时上,生产任务很艰巨。他们当时所面对的环境、所应对的挑战,所承担的压力,都是难以想象的。可那又怎样,大师傅一带六,边干边教边总结,一个人恨不得当几个用。最终成功流酒了,不仅出酒率稳定,酒的品质也极好。
酒城人在工作中经常会提到井冈山、提到长征、提到延安,这些都是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话他们随口就会说出。有时说到动情处,七尺的男儿眼角都会泛起泪花,因为这就是他们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今天的中国汾酒城,为汾酒复兴、为清香型白酒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将酿出好酒作为不变的初心和追求,依然在酒城内传承着,从艰苦奋斗酿出酒,到追求卓越酿好酒,再到未来的多元发展,中国汾酒城铆着这股劲,一直在路上。
食品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食品新闻网,使用本网作品的,请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食品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本网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141184391 邮箱:37758590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