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酒体验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

得天独厚杏花村,生态贮藏汾酒城

来源:食品新闻 2022-08-10 15:21:31

  欲求好酒,必须善藏,这是古今中外,好酒之人的最大共识。

  为了喝到好酒,人们在“藏”这个环节,下了极大的功夫。归类来看,努力方向大致有两种,其一,藏酒的地方,酒窖、酒庄、天然洞穴等等,很多地方都有酿酒人的尝试;其二,藏酒的器皿,酒海、陶器、瓷器、玻璃瓶等等,大量器皿也都有酿酒人的使用。知名的酒企,对于藏酒都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立体系,那是他们各自对经验、气候、酒体特色等各个环节充分考量之后形成的成果。

  影响藏酒的主要因素就是微生物环境、温度、湿度、体量、器皿,它们就像藏酒的基本音阶一样,不同的“乐手”会演奏出不一样的旋律,可以让人愉悦,也可能不尽如人意。因此,藏酒就像作曲一样,掌握节奏、掌握气息、掌握精度,方能真正藏出佳酿。

  上千年来的藏酒经验积累和过硬的技术储备,使得中国汾酒城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很多酿酒、藏酒的必要要素,并针对性地进行了诸多设计。用城墙来藏酒的想法极具魄力,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创举,而整体形成的长10公里、储量15万吨的藏酒库,更是世所罕见,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藏酒城”。那么,“城藏”到底有哪些好处呢?

天然的有益微生物环境无与伦比

  杏花村地处汾河谷底的核心区域,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先民开始酿酒。此后六千多年,不论经历过怎样的演变,这片土地的酒香都不曾断绝。所酿之酒,蜚声海内外。

  为什么此地的酿酒之风能够传承千年?这与杏花村的“小气候”有很大的关系。杏花村背靠吕梁东麓子夏山,钟灵毓秀,平川广野。春夏之际,东南方向的暖湿气流由平原自此处向上抬升,秋冬时节,西北方向的干冷气流又被子夏山挡住而不再下沉,地理优势令杏花村的气候四季温润。

  另外,由于杏花村自古酿酒成风,千百年的积淀造就了一个非常适合白酒“生长”的微生物环境,它同杏花村的“小气候”一起为此地出产的美酒保驾护航。这是汾酒城藏酒的天然优势。

影响藏酒的温度和湿度非常稳定

  在藏酒的过程中,温度和湿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管是窖藏、洞藏,所有的藏酒地点,目的都是为了让温度和湿度能够相对稳定。汾酒城在建设之初,根据杏花村的实地环境,进行了很多必要性的设计。

  比如城墙的厚度就参考了晋商大院厚筑墙的特点,将城墙厚度加到50cm以上,形成一个保温层,将城墙内的环境同城墙外隔开,实现了“冬暖夏凉”,形成了相对恒温的环境。

  15米高的城墙,全部为三层框架结构,因此每层层高都很足,这种设计非常利于内部空气流通。另外,城墙上每隔5米还会开一个窗户,每隔200米还会留一条排风通道口,如此一来,新鲜空气就有了同酒分子更多接触及作用的机会。城墙内的湿度也变得更容易掌握,全年基本稳定在40%到70%之间。

中国汾酒城的藏酒器皿很讲究

  藏白酒最好的器皿是什么?陶缸。这也是白酒界的一个共识。同一批酒在陶缸中储存一年,就会有较为明显的老化效果,为什么陶缸对于酒体的改变有这么大的帮助呢?

  陶缸储酒的好处是通透性好,陶缸壁具有网状微小孔隙,像人体毛细血管,将外界氧气缓慢导入酒中进行“微氧循环”,促进酒的酯化、氧化等反应。另外,陶本身含有多种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贮存过程中逐渐溶于酒中,与酒的一些香味成分发生络合反应,对白酒的陈酿老熟有促进作用,充分保证了酒体的品质,使酒体更加绵软细腻、醇厚饱满。

城墙的超大体量对藏酒又有什么好处呢?

  走进汾酒城,最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是城墙。整齐的城垛四向延伸,纵横数十里,为汾酒城框定了畛域,占地面积相当于两个平遥古城。15米的高度,比平遥古城、西安古城墙都要高,也就是说这个专门用来藏酒的城墙要比我们印象中的古城墙都要高大。而且,大部分古城墙都是实心,汾酒城的城墙却为空心,其藏酒能力达到15万吨。这种超大体量对藏酒有着很多好处。

  首先,大体量才有大未来。目前,汾酒城年原酒产量在不断提升,因此就必须要拥有足够与其产能相匹配的储酒能力。只有这么大的体量,才能够满足藏酒、生产的需求,汾酒城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大容量才有丰富性。在城墙内部,不同批次的酒所释放出的酒分子,会广泛氤氲在城墙内,会随着空气的往复流动,互相蕴化。为新酒添加催化剂,加快陈化;为老酒注入活力,丰富口感。历经四季更迭,酒体更加醇厚、绵柔。

  其三,大规模才能更稳定。如此大规模的城墙,能够使汾酒城内部的微生物环境更加稳定,为酿酒、藏酒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外部环境。

  汾酒城的藏酒体量大,但又不止于大,它在藏酒各个环节中都有独到之处,让微生物环境、温度、湿度、体量、器皿等“音阶”在城墙内和谐的跳动,创造出了一曲曲令人愉悦的“旋律”。

 

食品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食品新闻网,使用本网作品的,请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食品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本网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141184391 邮箱:3775859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