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酒体验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

揭秘新希望乳业工厂:云部署+柔性生产打造数字化工厂样板

来源:食品新闻 2021-12-24 10:15:32

  奶商(Milk Quotient)的概念于2018年首次提出,用于评价中国人正确认识和食用乳制品的能力。据《2021年中国奶商指数报告》显示,近年来国人的奶商指数不断提高,公众乳制品摄入习惯明显提升。

  奶商指数不断提高的背后,则是消费者对于乳制品摄入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乳制品质量的不断提升。常温奶市场基本趋向饱和,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新鲜诉求逐渐高于对价格的敏感度。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于乳制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常温奶赛道竞争的逐渐饱和,低温奶成为了乳品行业的热门。加上近年来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赋能下,乳制品在生产方面也进行了产业链的重构,将传统的单一产业链转变为“产业场”。在这场被看作“最后一场牛奶战争”的赛道上,各大乳企竞相布局低温奶市场。而在低温鲜奶的竞争中,新希望乳业的数字工厂脱颖而出。近日,天虎科技探访了总部位于成都的新希望乳业,详细了解了乳业数字化工厂如何赋能乳制品行业生态链建设的秘诀。

  云部署、柔性生产助力数字化布局

  为了完成工厂全面数字化转型,新希望乳业数字化工厂引进了SAP、MES、LIMS三大数字化系统,通过数据共享的方式实现协同工作。例如,负责原料采购、订单下达的SAP系统下达命令,负责质量检测的LIMS在产品检验合格后放行,而MES系统则负责生产过程控制、配方管理,防止生产流程出现差错。

  在全程可追溯的智能产业链体系下,新希望乳业数字化工厂的运营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自启动数字化工厂改造以来,新希望乳业人工效率(单人的产量)逐年增长,产品品质稳中向好。2021年新希望乳业工厂的劳效提升同比2020年增长8%,设备运营效率提升5%,同时投诉率也降低10%。这个数据在数字化工厂建设的初期更为明显,2017-2019两年时间内人工效率提升约19.2%,设备运行效率显著提升约13.5%,质量投诉率降低约61%。

  乳制品行业是一个速度产业,需要应对市场的变化,快速捕捉消费者不断迭代的需求。面对持续变化的市场需求,新希望乳业引入了柔性化生产的模式,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在牧场、生产端和物流端的全面应用,能够全面掌握细节数据,通过小批量柔性生产迅速响应,实现更精确的货物匹配和全程保鲜,拥抱越来越个性化、精细化的消费需求。新希望乳业向天虎科技表示,乳业的未来应该是从“一杯奶养百样人”变成为每个人生产更适合自己的牛奶,甚至,未来有机会做到对于乳制品类型和包装的个人深度定制化。

  新希望乳业构建起全国性布局的城市型乳企联合舰队,在多个城市设有工厂。因此,除了对每个工厂进行数字化升级之外,如何将各个工厂的数据信息打通,对于企业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为此,新希望乳业率先在工厂端推行了“云部署”的架构。传统的乳企通常在每一个工厂单独部署一套系统,不仅增加运营成本,在各工厂之间的交流与信息互通也存在较大问题。而新希望乳业则采用了云部署的形式,在云端部署总体的管理系统,在旗下的各大工厂仅需部署一套设备与云端进行连接,即可实现旗下16家乳制品工厂的信息互通。这样的布局,在后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便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快速部署,实现云端集中运维,最大程度分摊成本。

  从几组数据看数字工厂

  1、万余个自动化点位、20G数据量:更少的人工更大的产能

  在新希望乳业的数字化工厂中,也采用了大量的自动化设备和传感器。

  如果来到工厂参观就会发现,整个工厂是由一系列巨大的储存罐、管道构成,基本上从生牛乳进入工厂到成品乳制品的出厂,都看不到一滴鲜奶。在数字化系统操控下,控制阀根据不同生产环节,自动调整方向,将原料送往指定的管道和储料罐。阀门决定了乳制品的走向,通过分流和引导,促使机器在每一道生产线都找到最佳的处理流程,最大程度压缩乳制品生产、处理时间。

  此外,生产车间内也布局了超过30000个传感器IO点位,通过传感器收集汇集信息,反馈至新希望乳业后台的中控系统中,中控系统会根据传感器反馈的生产实时情况统筹控制工厂内的生产设备,实现完全的自动化、无人化生产。

  在现场传感器和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共同作用下,新希望乳业的数字化工厂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每天也产生了超过20GB的数据量。每天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连续刷1000条时长1分半的抖音短视频。

  2、10万级净化车间:保障乳制品高品质

  对于24小时鲜牛奶而言,低温杀菌对于环境的要求更高。为了保障乳制品的安全,新希望乳业也采用了行业领先的静态10000级,动态10万级净化车间,再通过灌装机的百级净化,最大程度乳制品保障生产过程中的洁净环境。洁净度等级的划分通常有:10级,100级,1000级,10000级,100000级,300000级。10万级净化车间就是指空气洁净度为10万级的洁净车间,10000级通常被用作手术室级别。空气洁净度是指洁净环境中空气含悬浮粒子量的多少的程度,通常空气中含尘浓度高则空气洁净度低,含尘浓度低则空气洁净度高。

  在这样10万级净化车间的标准下,新希望乳业的乳制品质量得到了保障。据新希望乳业提供的数据显示,新希望乳业的生产车间净化技术不断升级,在2017年菌落总数可控制在10万以下,而到了2020年,菌落总数已经可以控制在5万以下。如今,随着工厂的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菌落总数也再创新低。此外,乳制品中乳铁蛋白、乳球蛋白等活性因子的含量不断提升。

  3、24小时:用一款产品倒逼全产业链升级

  “日期新鲜的产品通常被放在货架最里面”是许多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公开的秘密。在商超,尤其是保质期相对较短的低温乳品货架前,经常能看到消费者仔细挑选,想要拿到最新鲜的产品。为了解决这一痛点,新希望乳业倒逼产业链升级,率先推出了“24小时鲜牛乳”。

  24小时鲜牛乳是第一款以时间定义的鲜奶,从上架到下架不超过24小时,无论消费者从货架上挑选出来哪一瓶,都一定是当天上架的最新鲜的牛奶。

  24小时内上架下架的难点到底在哪里?从生产端来看,以往的低温奶产品销售时限都在5-7天左右,所有的供应链和订单管理也都是按照这一节奏来制定。而“24小时”的定义让所有流程压缩到了以小时为单位的高强度之中,牧场、工厂、冷链运输、终端售卖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最大限度提升效率,并且高度配合,几乎需要昼夜连转。

  新希望乳业也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成本,对旗下区域乳企进行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确保“从牧场到餐桌”各个环节的无缝连接。

  为了进一步留存活性营养物质,他们需要对生产线进行改造,开始推行全新的75℃/15s的低温杀菌模式。但这些参数复杂且相互影响,需要人工不断测量和校正,难度非常大,为此,他们专门开发了方法并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以此保证了工艺的稳定。最终,在全体系推进75℃/15s的低温巴氏杀菌工艺以后,让24小时鲜牛乳的免疫球蛋白含量达到了普通85℃杀菌鲜牛乳的10倍。

  此后新希望乳业也并没有停下向低温领域突破的脚步,在24小时鲜牛乳之后陆续升级产品。24小时黄金营养乳采用72℃/15s的杀菌工艺,配合瑞典膜过滤技术,免疫球蛋白达到了普通鲜奶的15倍,今年刚在成都上市的24小时铂金全优乳更是以“5种活性营养+7种微量营养素、20倍免疫球蛋白、3.8g/100mL优质乳蛋白”的营养指标,刷新巴氏鲜奶“鲜活营养”的价值标杆。

  此外,如何减少产品的损耗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希望乳业通过数据分析平台,结合位置、天气、销售情况等因素,确定生产量。以红旗为例,新希望乳业实现了与门店的POS机联网,通过销售终端的数据打通,生产后台能够对鲜牛奶的日常销售情况进行判断和预测,以销量定产量,保障产品良性发展。
 

      乳制品行业需要全链路数字化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乳制品行业规模超3000亿元。而国内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也经历了蓄力、爆发、冷却调整、高端国产化四大阶段。2020年突发的疫情促进了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市场对于乳制品的消费需求也愈发旺盛,但同时,在渠道、品牌、产品的多元化的市场上,乳制品企业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

      数据显示,加拿大、英国、美国、日本的巴氏低温奶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了99%、99.5%、99.7%和99.3%,而国内低温奶市场占比则只有14%。

      在这样的趋势下,乳制品企业也面临着需求增长、产品升级、高端产品线发展等多方面的行业痛点。

      面对乳制品行业发展与用户需求的不匹配,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乳制品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而在数字化的赋能下,除了推动乳制品企业的技术升级外,也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生产环节的降本增效,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对于现有的乳制品企业而言,大部分企业已经初步完成重要生产环节的信息化,例如质量安全、供应链等,但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差异化较大。而从乳制品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实现从牧场到工厂再到门店和消费者端的全链路数字化则是乳制品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者在乳制品选择方面的倾向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唯品牌论"已经不复存在。大量处于第二梯队的乳企开始拥抱数字化,完成智能生产转型。而目前大部分乳制品企业,相较于美妆、服饰家庭日化等行业,在互联网化、新零售转型方面起步较晚。如何加速推进企业数字化进程,推进企业全渠道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通线上线下、原料端到消费者端,将是乳制品企业一次转型升级的机会。


 

食品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食品新闻网,使用本网作品的,请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食品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本网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141184391 邮箱:3775859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