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酒体验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

面食赛道大热,马记永、遇见小面、白象食品等新老玩家各显神通

来源:316 中国财经时报网 2021-10-14 16:24:44

  要论今年新消费投资热,面食赛道无疑首当其冲。

  根据公开报道,截至目前,2021年面食赛道至少已发生13起投融资,投融资总额超14.4亿人民币。其中,遇见小面完成1亿元融资,五爷拌面、陈香贵、马记永、张拉拉等也相继拿到了数额不小的投资。

  看似平常甚至有点琐碎的面食赛道为何突然真香了起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面为先。自古以来,面食就在国民饮食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统计,目前我国馒头、面条等面制主食的市场容量达6000多亿元,传统面制主食消耗小麦占总产量的80%左右。

  面食还有更强的产业化优势。有业内人士表示,面食的标准化程度高、可复制性强,不分地域、不分年龄,适用群体广泛,而且成本较低,容易形成规模效益。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营销渠道多样化,使得新兴的面食品牌更容易进入消费者的视线中。

  “大江大河必有大鱼,市场机会确实是存在的,特别是一些有广阔市场的子品类,会跑出一些大品牌。”遇见小面投资方王小龙这样说。2014年成立的遇见小面,是一个以重庆小面为主打产品的川渝风味餐饮连锁品牌,在2019年底还不足50家,但截至目前已经发展到近150家。

  在面食赛道一片火热的同时,整个行业的面貌也在焕发新面貌。目前,面食赛道玩家更注重从营养、健康、口味等多个维度上满足消费者需求,更讲究消费环境和氛围感的营造,也更善于采用KOL种草、品牌联动等新型营销方式推广品牌。

  以被誉为“中华第一面”的兰州拉面为例,属于面食赛道中的细分领域,就衍生了马记永、陈香贵、张拉拉等多个新式兰州拉面品牌,门店装修更国潮更时尚,吸引年轻人在颇具氛围感的环境中体验优雅面食文化。这些新品牌的尝试,逐步打破了人们对传统面馆“小、乱、脏”的既定印象。

  与此同时,很多“新面馆”品牌以创新营销模式打开市场。以遇见小面为例,今年初,遇见小面联合笑果文化推出了一场“遇见更好的2021”脱口秀,王建国、赵晓卉等演员悉数登场。近期,遇见小面还与三七互娱旗下的一款古风模拟经营类手机游戏《叫我大掌柜》跨界联动,通过在游戏内定制联名商铺、推出联名套餐烹饪等玩法,将“遇见小面”搬进游戏。此外,《叫我大掌柜》X【遇见小面】线下主题联动门店也陆续登陆全国各大城市,进一步提高品牌势能。

  如果说面食新秀的崛起更多借助于创意营销,那么老牌面食巨头白象食品则在匠心品质基础上,不断夯实“汤”、“辣”两大优势品类,通过迭代创新不断开疆拓土,实现一次又一次出圈。

  俗话说,一碗面的灵魂在于汤。洞悉这一需求的白象食品于2003年推出国内首款骨汤方便,成为中国骨汤方便面品类开创者和领导品牌,迎来第一波快速发展期。2017年,白象食品推出大骨面升级装,开创从“白水泡面”到“骨汤泡面”;2018年复原“家庭炖煮工艺”的汤好喝系列上市,“告别传统粉酱包,只用熬制高汤包”,产品至今销量已超5亿包。在近日“带货女王”薇娅河南帮扶专场的直播间里,白象汤好喝辣牛肉汤面成为其重点推荐好物,上线30秒左右就售罄。“味道很浓,汤都能喝得完,微辣好吃不挑人”,薇娅试吃后点赞评价。

  “汤”是传承,“辣”是江湖。白象食品旗下大辣娇品牌,在方便面年市场规模600亿元份额中切分辣味美食赛道,选品当下最流行、最有社交属性的网点产品火鸡面先入为主,精准定位消费人群,卡位主流价格带,充分发挥白象线下传统渠道优势,终端网点铺市达到50万家,已累计热销超过2.5亿份。2021年9月,白象大辣娇在此前爆款火鸡面、红油面皮等基础上再推新品重庆小面,通过搭配麻辣川渝风味,再辅以“辣就一起燃”、“嘶哈辣油,一滴入‘魂’”等网感满满的表达,深度契合年轻消费者健康、美味、潮辣的个性需求。白象大辣娇正在成为真正的潮流速食玩家,与年轻人一起玩转潮流辣。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白象食品启动“二次创业”,对面食行业进行全新布局,并在挂面、快鲜面、休闲食品、速冻食品等多个业务板块上全面发力。2018年6月,白象食品旗下团餐连锁加盟孵化平台——天下好面成立,提供高品质“一碗好面”的市场解决方案,仅2021年就快速实现从180+门店到300+门店的超越。据悉,2019-2020年白象食品共完成方便面、挂面等品类的新产品研发80多个。至2021年,万年荞、汤好喝、大辣娇拌面等多款创新产品获得中国方便食品大会颁发的创新大奖。

  业内人士指出,新老玩家跑马圈地,资本争相加持,沸腾的面食赛道或将诞生下一个新消费“巨无霸”。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最终的赢家不仅要有打造出各类爆款、网红产品的能力,更要能塑造品牌、保证品质的长久生命力。


 

食品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食品新闻网,使用本网作品的,请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食品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本网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141184391 邮箱:3775859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