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酒体验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

助力极地科考事业,新希望乳业旗下乳品成中国南北极考察选用产品

来源:351环球美食 2021-05-17 13:49:40

近日,新希望乳业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正式签订品牌合作协议。根据约定,未来三年新希望乳业旗下的优质乳品将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选用产品,以领鲜营养和优异品质为极地科考队员们保驾护航。而作为中国D20乳企的新希望乳业也将以合作伙伴身份积极助力国家南北极科考事业,在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 “极地精神”引领下携手共赴极地全新征程,展示中国力量。

提供营养助力,为极地科考保驾护航

极地科考不仅对全球生态研究、极地资源运用等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综合实力的体现。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历尽艰辛将五星红旗插在南极大陆上,打破了中国人在南极事务上没有发言权的境况。此后30多年来,敢为人先的中国科考队逐渐成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一支极地考察力量,“极地强国”也被提升为一项国家性的战略任务。

而随着我国极地科考事业正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科考队员们也在向更加极限的未知领域进发——他们时刻面临险象环生的未知领域,并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完成各项细致的科研任务,无论身心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丰富全面的营养支持无疑是他们砥砺前行的基础保障。因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众多品牌中选择了新希望乳业作为极地科考的乳品供应方。

新希望乳业已经深耕乳品行业十余年,在以优质低温鲜奶为差异化发展核心的“鲜战略”引领下,在全国各大重点城市搭建了成熟的绿色、智能鲜奶产业链,以优于欧盟标准的优质奶源,与国际接轨的智慧工厂,全程冷链物流保障体系确保产品的鲜活品质。在“为国人造好奶”的初心感召下,新希望乳业还在近年积极参与推动国家优质乳工程建设,并成为首批通过认证,且旗下通过品牌最多的民族乳企。以新希望乳业旗下优质乳产品24小时鲜奶为例,其所含活性免疫球蛋白是普通鲜奶的10倍,乳铁蛋白是普通鲜奶的5倍,以“极质”的鲜活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健康营养守护。

凭借优秀的品质和产品力,新希望乳业旗下产品已经成为2016年杭州G20峰会、2018年青岛上合峰会等国际峰会的指定饮用奶产品。在本次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签约后,新希望乳业旗下乳制品将跟随极地科考队员们深入极地腹地,在极地探索的恶劣气候与冰雪环境下,为他们提供优质可靠、符合国人身体需求的营养健康支持。

发扬极地精神,准助推民族乳业破冰“鲜”行

对于新希望乳业来说,此次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合作,也源自双方在品牌内涵以及文化价值观上的一致追求。

极地科考队员们不畏艰险,奔赴地球之极探索未知,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极限,探索科学之境的拼搏及创新精神,也正是新希望乳业在追求极致新鲜,探索优质乳之路上的品牌态度。为了让消费者喝上更具营养价值、更加优质的牛奶产品,新希望乳业在十年前就提出了“鲜战略”,并投入大量资源在城市周边搭建低温奶产业链、并购整合区域型乳企并进行现代化改造。近年来,新希望乳业更是开启数字化转型战略,通过与国际、国内高等院校联合开展“产学研”实验室,构造了属于自己的全球智库,并积极将科研成果运用到一线生产之中,凭借科研实力和创新精神走在了民族乳业科技创变的前列。

科学考察求真求实,哪怕在极地严酷的工作条件下,每一个数据和操作流程都必须严谨细致,才能确保结果的准确可靠。多年来,新希望乳业在产业链上精益求精,在内部恪守质量高于一切的“三让步”原则,并通过搭建可溯源的数字化牧场、建设透明的智慧化工厂、全程可监控的智慧冷链物流体系等方式不断加强对细节品质的把控,实现从牧场到餐桌的安全优质。

挑战未知的创新、拼搏精神让新希望乳业成为优质乳的探路者,极地科考一般严谨的生产态度,则确保了新希望乳业产品的优质纯粹。不过在这一切背后最为重要的动力,正是新希望乳业人为推动民族乳业复兴,为国人造好奶的拳拳爱国之心。而这也正是“极地精神”最为核心的品质。从80年代的举步维艰到“雪龙”号和“雪龙2”号“双龙探极”,从十年前的至暗时刻到优质国乳复兴,新希望乳业和南北极科考队都在为了民族荣誉和人民嘱托,勇敢破冰前行。

此外,南极是地球最后一块净土,展开科学探索时要兼顾环境保护。中国南北极科考队长期致力于极地环境保护,并在南北极多次开展全球变暖、环境治理与保护等问题的科学调研与考察,在环境保护、绿色低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新希望乳业自成立以来便倡导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着力推进绿色产业链建设,减少碳排放,双方将在绿色低碳方面开展更多的交流学习。

 

作为民族乳企,新希望乳业敢于挑战行业极限,并不断推进科技创新进步,为乳业振兴努力,为健康中国而助力。未来,新希望乳业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还将展开一系列联合活动,以营养健康助力我国极地科学家们取得更为辉煌的科学研究成果,并在实践中为乳品产业反哺更多创新科技灵感。


 

 

 

食品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食品新闻网,使用本网作品的,请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食品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本网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141184391 邮箱:3775859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