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我国成年人糖尿病呈现井喷态势,总患病率高达11.6%,糖尿病患者约占全球四分之一。同时,中国每年约有83.4万人死于糖尿病引发的各类并发症,这一死亡数字比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第一位的肺癌,多了整整20万。
并且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糖尿病人群的数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在庞大的糖尿病患病人群背后,出现了一个更为扎心的现象——病人逐渐年轻化、低龄化。
2020年8月11日,著名经纪人杨天真通过一则视频表示,因为无法很好地控制血糖,她决定去做切胃手术。在随后发布的长文中,她写道:“我患糖尿病已经6年了。”
高强度的工作、不规律的饮食习惯、经常性熬夜让杨天真在23岁的时候就患上了糖尿病,至今已有6年病史,并且已经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
在杨天真之前,还有一位引发全网讨论的年轻糖尿病患者,23岁的电竞职业选手Uzi(简自豪),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因为糖尿病选择退役。在无数网友失望心疼的背后,也引发出了当代年轻人的疑问——以往是老年人易患的糖尿病,为何呈现低龄化趋势?
糖尿病为何“盯上”了年轻人?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是人上人。”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打工“996”已成常态。而随之带来的除了身心的疲惫,还有久坐的肥胖。
2019年2月,《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肥胖率已达12%左右,肥胖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得糖尿病的年轻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肥胖引起的。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从而引发糖尿病。
另外,糖分摄入过多也是导致糖尿病“找上门来”的一个重要因素。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往往会让人压力倍增,而这也导致压力过大的人会不自觉地去寻求“甜蜜的安慰”。
研究显示,在压力作用下,糖皮质激素会被激活,它们能够直接作用于某些味觉(甜味、鲜味或苦味)的受体细胞,应激情况下会影响这些细胞对味觉的反应。其中,甜味受到压力的影响最大。
《神经科学》期刊曾发表过一项研究。研究将处于(压力)应激和非应激状态的小鼠做对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小鼠的味觉细胞中糖皮质激素受体增加了77%。也就是说,在压力作用下,相比其他食物,人会更想吃甜食。
并且,如果人长期嗜糖,还有可能改变人的味觉感知,所以很多人喝奶茶从3分糖喝到全糖。
美国密歇根大学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一项研究表明,高糖饮食会重新编程果蝇中的味觉细胞,减弱其对糖的敏感性,并在舌头上留下“分子记忆”。
即使恢复了正常饮食,仍会倾向于选择含糖较多的口味。
这项研究表明,饮食组成会激活表观遗传机制,从而重新编程对食物的感觉反应。这种改变决定了对未来刺激的感知,从而导致行为的长期改变。也就是说,吃甜越多,对甜味越不敏感,从而倾向于选择更加高糖的饮食。
换句话说,如果这一机制也适用于哺乳动物,我们就可能越吃越甜,越吃越胖。
由此可见,久坐不动、缺乏运动、甜食摄入过量,都是让年轻人患上糖尿病的元凶。
健康不等于戒糖
眼看年轻人患糖尿病的案例越来越多,许多人开始选择戒糖,糖尿病患者也选择挥挥手和甜蜜诀别,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绝对。
糖是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每日都要摄入的重要基础营养要素,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是肌肉和大脑组织细胞活动的主要能源,也是人体最主要、最经济和最快速的能源物质。
如果人体没有充足糖类供应,可能出现血糖降低,例如经常不吃早餐的人很容易午餐前低血糖。如果长期摄入糖类不足,人体会动用其他营养素如蛋白质和脂肪供能,可能因此导致消瘦和饥饿性酮症。通常脑组织所消耗的能量均来自糖的有氧氧化,脑细胞的功能对血糖水平有较大的依赖性。严重低血糖可能导致昏迷、脑功能不可逆的损伤。
糖本无罪,只是我们得学会如何“吃糖”。
会吃糖,先懂糖
糖类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大家庭,根据糖的结构性质和聚合程度,可分为多糖、寡糖和单糖;根据有无其他非糖成分,可分为单成分糖和复合糖。
单糖:含有醛基的单糖叫醛糖,如葡萄糖、甘油醛和核糖等,含有酮基的单糖叫酮糖,如果糖、二羟丙酮和核酮糖等。
双糖:常见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和乳糖,蔗糖由果糖和葡萄糖缩合而成,麦芽糖由两个葡萄糖缩合而成,乳糖由半乳糖和葡萄糖缩合而成。
多糖:多糖都是多个葡萄糖单体聚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最常见包括淀粉和糖原,还有纤维素、膳食纤维、果胶等。
糖尿病患者应严格限制白糖、红糖等游离糖,因为这类糖极易被人体吸收,引起血糖的迅速升高,使受损的胰岛不堪重负,进而加重病情。而健康的人则需要每天控制糖的摄入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
同时,随着食品科技的飞速发展,现在我们所说的糖也不再只限于上述提到的范围,甜味料如今也作为另一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给消费者带来新的“甜蜜”方式。
甜味料可以分为天然甜味料和人工合成甜味料。而从甜度上来看又可分为低倍甜味料和高强度甜味料(高倍甜味料)。其中,木糖醇作为有天然特性的调味料,无论对“恐糖”的年轻人还是糖尿病患者来说,都是实现美味与健康兼得的法宝。
应用场景广泛的木糖醇
木糖醇是一种具有营养价值的甜味物质,也是人体糖类代谢的正常中间体。一个健康的人,即使不吃任何含有木糖醇的食物,每100毫克血液中也含有0.03-0.06毫克的木糖醇。在自然界中,木糖醇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蔬菜中,但含量很低。商品木糖醇是用玉米芯、甘蔗渣等农业作物,经过深加工而制得的,是一种具有天然特性的甜味剂。
从食品级来说,木糖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为碳水化合物,狭义为多元醇。因为木糖醇仅仅能被缓慢吸收或部分被利用。热量低是它的一大特点:每克2.4卡路里,比其他的碳水化合物少40%。木糖醇从60年代开始应用于食品中,开启了它的代糖之旅。
那么木糖醇的作用仅限于味觉上的满足吗?你可能小看它了。
首先,木糖醇可以做糖尿病人的甜味剂、营养补充剂和辅助治疗剂:木糖醇是人体糖类代谢的中间体,在体内缺少胰岛素影响糖代谢情况下,无需胰岛素促进,木糖醇也能透过细胞膜,被组织吸收利用,供细胞以营养和能量,且不会引起血糖值升高,消除糖尿病人服用后的三多症状(多食、多饮、多尿),是最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营养性的食糖代替品。
其次,木糖醇能改善肝功能:木糖醇能促进肝糖元合成,血糖不会上升,是肝炎并发症病人的理想辅助药物。
木糖醇还有防龋齿的功能:木糖醇的防龋齿特性在所有的甜味剂中效果最好,首先是木糖醇不能被口腔中产生龋齿的细菌发酵利用,抑制链球菌生长及酸的产生;其次它能促进唾液分泌,减缓pH值下降,减少了牙齿的酸蚀,防止龋齿和减少牙斑的产生,可以巩固牙齿。
同时,木糖醇还有减肥功能:木糖醇为人体提供能量,合成糖元,减少脂肪和肝组织中的蛋白质的消耗,使肝脏受到保护和修复,消除人体内有害酮体的产生,不会为嗜糖发胖忧虑。
目前,木糖醇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既可以是糖尿病人安全的甜味剂、营养补充剂和辅助治疗剂,还可以适用于作口香糖、巧克力、硬糖等食品的甜味剂。
并且,木糖醇在化妆品里也颇受生产商喜爱:木糖醇是一种多元醇,可作为化妆品类的湿润调整剂使用,同时对人体皮肤无刺激作用......
目前,糖醇已成为国际食品和卫生组织批准的的安全性食品之一,国外已把糖醇应用于食品工业中作为食糖替代品。在减糖的大趋势下,一旦糖醇代替5%的白糖市场,那么国内潜在需求空间有望达到80万吨。
在此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木糖醇的生产和应用技术同样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技术上达到世界水平。如木糖、木糖醇、麦芽糖醇等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浙江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康股份),就是代糖行业中的佼佼者。
据了解,华康股份成立于2001年7月10日,主要从事木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果葡糖浆等多种功能性糖醇、淀粉糖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所属行业为食品、食品添加剂及淀粉糖制造。目前,华康股份已构建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华康股份以“做世界领先的糖醇专家”为使命,以超出行业标准的研发、生产优势,创建子品牌——禾甘,并上市“木糖醇”、“零卡糖”等高品质的代糖新品。
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尤新老师在《木糖醇的功能及其食品应用》一文中论述到:木糖醇作为一种功能性甜味剂,能参与人体代谢,进入血液后,不需要胰岛素就能透入细胞,而且代谢速度快,不会引起血糖值升高,是适合于糖尿病人食用的营养性食糖替代品。
根据我国复兴医院临床试验,糖尿病人每天服 30~50g,连续服用 3~6 月,体力恢复 100% ,按血糖值测定,降糖有效率达 80%,说明其具有轻微降低血糖值的效果,所以木糖醇被视为糖尿病人的甜味剂、营养补充剂和辅助治疗剂,2002 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木糖醇批准为(WS1-XG-2002)糖尿病人的辅助治疗剂。
糖本无罪,但凡事离不开“适度”和“适合”,摄入适量的糖以及选择如禾甘木糖醇这样更加健康的糖,既是大健康概念下的趋势,也是对自己生命的珍重。
食品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食品新闻网,使用本网作品的,请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食品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本网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141184391 邮箱:37758590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