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正式登陆中国市场以来,OATLY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已经成长为一支强势的消费力量,推动着燕麦奶品类在中国市场的高速扩容。
近日,OATLY再拓新渠道,正式与全家便利店开启合作,消费者在全家,就能享受更好的燕麦奶。此次合作,更是OATLY进一步深挖国内市场潜力的重要举措。
据消费者反馈,选择OATLY,很大程度是由于品牌一直以来只做燕麦,在燕麦原料选择上有着高的标准,且OATLY还拥有独家酶解技术。在全家便利店售卖的是原味和巧克力味燕麦露,不添加防腐剂、稳定剂、增稠剂,能喝到燕麦天然的营养和风味,在口味、营养和品质上表现优秀。
作为OATLY全新的合作伙伴,全家便利店在中国市场拥有超过2900家门店,主要便利周边居民,更具生活属性。在消费场景上,全家在餐食方面的拓展,可以助力OATLY产品打开新的体验场景。同时,顾客在便利店的决策链路更短,配合OATLY特有的品牌宣传方式,在全家就可以享受到随买、随走、随享的体验。
此前,OATLY已经与国内大型零售连锁达成合作,摆上沃尔玛、大润发、永辉、Ole’、盒马以及麦德龙、山姆的货架。2020年,OATLY在中国营收达到4745.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06亿元)。
曾经的“洋豆浆”,到现在消费者钟爱的燕麦饮,OATLY在中国市场的一系列布局,值得探讨。
拓展中国空白市场,是机遇也是挑战
OATLY进入中国市场,其实并不算顺利。
2018年,OATLY初步进入中国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西方国家不同,中国虽然自古有着豆浆等植物性饮食的习惯,却并没有建立“植物奶”这一概念,终端货架上甚至没有为这一品类留有位置。对OATLY来说,中国,称得上是一个近乎空白的消费市场。
在往常的成功范本无法复刻的时候,OATLY所面临的是挑战,更是机遇。
咖啡场景迈出第一步
布局超万家咖啡馆及6000家实体店
经过探索和调研,OATLY认为:“要想品牌起来,必须要先做品类。”企业剑走偏锋,选择了以精品咖啡馆作为切入点,从咖啡场景迈出了第一步。
截至2020年12月31日,OATLY在全亚洲已经布局了超过11000家咖啡、茶饮店,从咖啡连锁巨头,到精品咖啡店,再到网红咖啡店,近乎“斩获”了大半个咖啡圈。
此外,OATLY还在6000家实体店有售并将继续扩张。同时,OATLY也和Ole’等高端超市合作,在新零售方面进行了试水。在大型零售连锁方面,OATLY今年上半年与沃尔玛、大润发、永辉,以及知名会员仓储店麦德龙和山姆达成了合作。此外在便利店上,OATLY和7-11在大中华区范围扩大分销,包括零售货架和咖啡吧台。9月,OATLY步履不停,进驻全家便利店,再次实现突破。
除了传统零售,OATLY也正在新零售开辟阵地,并已进驻京东到家、饿了么、盒马等平台。
电商亦是OATLY擅长的渠道,到2020年,OATLY电商业务占中国收入的21%。根据截止今年6月的天猫数据,OATLY为该平台植物蛋白饮料品类销量领先的品牌。
产品、渠道、场景、产业链
噢麦力提出一系列布局规划
在现有的成绩之外,食品板了解到,为了更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OATLY在产业链、产品创新、消费场景、渠道布局等维度上,还有着一系列的规划。
持续落实“1+2+1”计划。OATLY在亚洲有一个“1+2+1”的未来计划:一是新加坡工厂即将达产;二是在国内将有两个生产基地;三是有一个亚太创新研发中心。
据悉,OATLY位于新加坡和中国的两座亚洲工厂都将于2021年下半年投入运营,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满足中国及亚洲周边市场需求,为布局中国市场带来稳定的供应和更显著的竞争力。而位于上海的OATLY亚太创新研发中心也已正式投入使用。
创新更多燕麦基产品及以其为基底的应用。OATLY专注做燕麦超过25年。在总部,OATLY拥有全线的燕麦基产品,例如,除了液体燕麦露之外,OATLY目前已经有燕麦基雪糕、酸奶等其他产品形态。
截至目前,OATLY多款燕麦基产品及以其为基底的应用已经面世。HOTELEX广州展上,噢麦力带来了新品燕麦基奶油、燕麦基酸奶和系列燕麦产品调饮,其中燕麦基奶油是首次在国内亮相,拓展了燕麦基的应用。
拓展更多消费场景。近年来,燕麦奶品牌OATLY通过茶饮、烘焙、就餐、出行等场景,多渠道触达消费者,不断提高人们消费燕麦基产品的频次,从而刷新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此外,OATLY也开始发力零售市场的拓展,以直饮产品的形态融入到消费者日常生活场景中。
在中国推动全渠道布局。目前,OATLY已布局餐饮、电商和零售三个渠道,和星巴克、天猫、阿里巴巴、精品咖啡店、茶饮店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此外,OATLY也表示,餐饮和零售有着巨大的空间,未来也会加大对电商渠道的投入,形成整合型的营销战略。
未来,OATLY将依托更多的新品创新,渠道和消费场景的拓展,在中国市场上持续深耕,为中国燕麦奶市场注入更多的新活力!
转载来源 | 食品板(tyjspb)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食品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食品新闻网,使用本网作品的,请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食品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本网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141184391 邮箱:37758590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