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大省安徽的夏收刚告一段落,田间就再一次忙碌起来:在皖北,大型植保机正对玉米作物喷洒农药;在皖南,早稻长势喜人,正待开镰。
近年来,规模经营成为安徽粮食生产新趋势,半数以上耕地流转。“一户一块田”、土地大托管等改革试点不断涌现,保障粮食种足种满;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优质专用粮、统一品种和农资采购、提高粮食加工转化水平等工作不断推进;培育更多规模经营主体,种粮大户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用改革的办法加快推进规模经营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两年来,淮南市寿县杨圩村党总支书记张宇见证了同一块土地的不同“命运”。
烈日之下,晒得黝黑的张宇正忙着在玉米田里喷洒农药。“三夏”时节,他所在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近2000亩小麦喜获丰收,平均亩产约800斤。顾不上喜悦,他和社员们又在地里种上了大豆、玉米等作物。
作为村支书的张宇三年前还忧心忡忡:地处江淮分水岭的杨圩村曾经是“贫困村”,村里的农户午季抛荒比较普遍,甚至连规模经营者也因为效益低出现过“跑路”情况。
2020年秋季,杨圩村进行了淮南市试点推广的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可以自己经营,也可以再将土地“委托”给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等生产经营。通过这一改革试点,杨圩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当年全程托管农户土地约3600亩,午季收获80万斤小麦和40万斤油菜。
这一改革效果显著。截至目前,淮南市全程托管土地面积达到103万亩,2021年实现粮食增产9.6万吨,增量位居全省前列。目前这一改革已在安徽全省推开。
安徽省近年来以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粮食丰产提供不竭动力。今年夏收,安徽粮食生产呈现“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效益增”的“四增”态势。
在蚌埠市怀远县徐圩乡,与多地农户耕地细小零碎不同,大田种植、机械化耕作成为一大特色。这里不仅有2万亩品牌糯稻种植基地、2万亩订单玉米种植基地,今年下半年还将建设10万亩软质小麦种植基地,现代农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这都得益于该县推行的“一户一块田”改革。
怀远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14年徐圩乡20户农户以原二轮土地承包分地人口为基数,把本村民组过于分散、零碎的168块承包地,以互换并块的方式重新合并,形成户均10至30亩成方连片、便于耕作的“一户一块田”,解决了承包地“细碎化”和生产管理“南征北战”难题。
“一户一块田”这一农民自发行为经过怀远县政府的调研,于2016年在全县推广。截至目前,怀远县本着农民自愿原则,累计完成“一户一块田”互换并地26.5万亩,并地后地块数减少了67%。根据国家统计局怀远调查队数据,“一户一块田”改革以后,每亩每年可节省生产成本60元,户均每年可以增加收入约1300元,有效耕地面积普遍增加约5%。
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五年来,安徽省耕地流转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当前耕地流转率达53.4%。该省明确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并强化对流转土地的监测监管,发挥规模经营优势。
与此同时,安徽省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2021年、2022年省级财政每年从省统筹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8.5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建设高标准农田。2019年以来,安徽共支持12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资金8203万元。《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到2021年,安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51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66.2%。
生产端提质 让农户多挣钱、得实惠
改革不仅发生在 “田亩”上,也出现在生产环节中。
今年以来,滁州市天长市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平东林创新推出粮食产业链延伸举措:通过搭建“云上小农”网络平台,开通认养地块项目,消费者可以通过摄像头实时追踪水稻生长全过程,在水稻成熟季,认养者可以直接买入该地块的成品大米。
“我们将餐桌与土地直接对接,市场需求倒逼我们实行绿色种植,施有机肥、增加病虫害物理防控手段、选择低毒高效农药,提高粮食品质,每斤大米能卖5.86元。”平东林说。
这位“90后”海归硕士在粮食生产端所做的探索不止这一项。还包括从繁多的水稻品种中精选种植2个优良稻种,满足收购主体定制化需求;全程托管6个村6200多亩地,耕种管收全环节实行标准化种植和田间管理,节约生产成本且优质高产……
“生产端节本提质,产品端从卖原粮到卖大米,提升了种粮大户在粮食销售环节的议价权。”平东林说,想让种粮农民多挣钱、得实惠,就得提高粮食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绿色化水平。
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式生产是安徽省近年来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又一项举措。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局副局长曹高飞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粮食加工企业打开电子地图,就能看到单品种规模种植的全省优质专用小麦、水稻。由于实现粮食作物“单种、单收、单储、专用”,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大提升。
阜阳市颍州区三星村是这项举措的践行者。今年,该村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近7000亩,基本实现耕地全部种上专用麦。“我们打造的酒用优质小麦基地实行统一种植和收购,小麦价格达2.25元/斤,相较于普通小麦,每亩增收约600元,户均增收近3000元。”三星村党委书记杨坤表示,以前每到粮食收购季,他们都是被动地被选择,自从实行订单种植,品质提高了,江苏南京一家企业主动与其签订订单,并且报价也很可观。
发挥示范作用
带动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能手”,在他的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里,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操作规程、栽培技术谚语集锦等多幅展牌张贴在墙上。每年春秋两季,徐淙祥都会在这里向周边农户传授先进技术和种植管理经验,多的能有上百人参加,少的也有几十人。
“种粮大户不能只是自己高产,更要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徐淙祥说,这些年他一方面在田间做新品种研究,另一方面牵头组建了粮食绿色生产联合社,到其他乡镇传播粮食作物管理方法。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村民张丙银只要碰到种植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徐淙祥。“他对我们不保留,我们信任他。”张丙银说。
2021年,阜阳市粮食种植面积1459.3万亩、总产105.9亿斤,50亩以上种粮大户7841个,实现粮食生产大托管面积282万亩。阜阳市委书记孙正东表示,下一步该市将全面落实党政领导班子及成员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好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举措,发挥好种粮大户的示范辐射作用,把更多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近些年,蚌埠市怀远县盛世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尚跃将农机服务越做越大。抗旱时,人手不足、传统农机灌溉效率低,引进自动喷灌机;播种时,不均匀、漏播率高,引进玉米精量播种机……坚持问题导向,按需买机,十年来,他的合作社农机数量从7台套增加到150多台套,满足广大农户在耕种管收各个领域需求,年服务面积超过10万亩。
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规模经营的主力军,种粮大户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正在江淮大地扩散开来。数据显示,当前安徽省有家庭农场20.5万个,农民合作社11.3万个,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位、第五位。50亩以上种粮大户数量达11.87万个。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安徽省委了解到,该省将把种粮大户等涉粮主体纳入高素质农民培养计划,支持种粮大户和涉粮家庭农场、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围绕粮食生产耕种管收全过程,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带动更多小农户发展粮食生产。
食品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食品新闻网,使用本网作品的,请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食品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本网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141184391 邮箱:37758590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