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高山叠翠醉游客。黄墙青瓦、飞檐斗拱,溪水长流、碧树成荫,湖南省最大的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凤凰县禾库安置区,被打造成了宜居宜游的 “千户苗寨”。
“在村里给游客唱苗歌、打苗鼓、跳苗舞,还办农家乐、出售苗绣等特色产品,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在禾库安置区,搬迁户吴金生说,脱贫之后,大伙儿没有松劲,依靠文化旅游,正朝着乡村振兴奋力奔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充分发挥文化旅游的牵引和粘合作用,将自然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转化成为可观、可游、可购、可体验的全生活旅游要素,真正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的生态湘西建设落到实处,全力打造“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从神秘深山来到时代舞台,从精准扶贫走向乡村振兴,湘西州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美、民族文化丰富的突出特色,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正月,记者沿着冰雪初融的潺潺流水而行,来到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牛角山村是“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 “全国乡村治理先进示范村”。从2009年开始,牛角山村围绕青山绿茶成立合作社,2021年全村茶叶、乡村旅游两大产业产值均过亿元。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牛角山村党总支部书记龙献文告诉记者,牛角山以“一面旗、一片叶、一个寨、一首歌”为发展思路,先后将两个自然寨打造成夯吾苗寨、戎吾苗寨景点,把苗家文化融入旅游业态中,把古丈毛尖茶叶开办成“茶全宴”,把农副特产转化成为主要旅游商品,让全体村民享受到茶旅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
“我们竹山村,脱了贫、摘了帽,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党支部书记吴建龙感慨。村里“半坡部落”的风雨桥边,村民充当“演员”,给游客唱苗歌、敬献拦门酒。看着精神状态越来越好的村民,闻着飘香的米酒,欣赏四周“春耕开犁、鸡犬相闻”的田野小品,吴建龙满心欢喜。
以老村寨老民居参股旅游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享受收益分红,“竹山模式”让沉睡的村寨活起来,也释放出促发展、促振兴的“裂变”效应,迅速在凤凰县许多老村寨复制推广,竹山也因此入选全国10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
目前,湘西州已建成38个国家级旅游景区、88个乡村旅游示范(重点)村、55个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基本形成全州1小时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在文旅的“粘合”下,全州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把握时代机遇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兴农富民再绘新篇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州从精准扶贫走向乡村振兴,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发展的最大门路和富民强州的主导产业。
花垣县十八洞村,天蓝、地绿、村美、人和。“这里的村民很热情、淳朴,风景也很优美,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福地,这次特意带孩子来现场聆听关于精准扶贫的红色故事。”已是第四次来到十八洞村的长沙游客李正平告诉记者。
美丽乡村与文化旅游相得益彰,不只有十八洞村。
2021年以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湘西州美丽乡村建设再绘新篇。各地乡村“颜值”美,“气质”更美。各地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建设精品民宿及餐饮酒店,不仅带动了当地文旅经济产业发展,还吸引了一批外出务工者返乡就业创业。
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湘西州发展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统计,湘西州森林覆盖率达到70.24%,是全国最绿的地区之一;湘西州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全省第一。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对湘西州GDP增长贡献率达70%左右,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增至15%,较全省平均水平高9.5个百分点。
2021年6月,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对湘西州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2021年12月,湘西州结束了没有高铁的历史,从此远方不远,诗意犹存。奔驰于最美环境里,高铁不仅方便了湘西州人的出行,更带来了最美好的发展机遇,为湘西州旅游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时代将机遇给了湘西州,湘西州也从未辜负时代。湘西州第十二次党代会鲜明提出了“三区两地”的发展定位,其中“一地”即“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再次被放到了关键位置。
食品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食品新闻网,使用本网作品的,请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食品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本网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141184391 邮箱:37758590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