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区是什么?
对于酒业来说,这个概念最初常见于葡萄酒行业。葡萄酒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葡萄的品质,土壤、气候、纬度等地理因素十分重要,甚至有“七分种植 三分酿造”的说法,所以,对于葡萄酒而言,产区是品质的重要保障。
而对白酒而言,原料品质与水、土、气候同样会影响到最终酒体的风味,只是其产区概念长久不彰而已。近年来,随着多地政府和各大白酒企业的重视,白酒的产区概念亦不断得到强化。
2017年,中国酒业协会举办的世界名酒价值论坛评选出了“世界十大烈酒产区”——宿迁、亳州、遵义、宜宾、泸州、吕梁、苏格兰、干邑、波多黎各、瓜达拉哈拉。有行业人士认为,这标志着白酒产区的概念正式进入公众主流视野。
也正是在这一年,逐渐升温的酱酒热让“茅台镇核心产区”成为了行业的高频词,也引领着大众对茅台镇产区有了基础的认知。随后,茅台镇的热度弥漫到了仁怀区域。
白酒产区如何发展?白酒产区当下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借着仁怀产区成长的轨迹,我们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01、2000年之前:从烧坊到酒厂
仁怀产区的起步,自然得从茅台说起。
据相关记载显示,1949年前后,曾盛极一时的茅台酒逐渐凋敝,仅成义酒坊、荣和酒房、恒兴酒坊三家尚在生产,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华茅、王茅、赖茅。
1951年,政府通过赎买、没收、接管的方式将三家私营酿酒作坊合并,国营茅台酒厂就此成立。次年,茅台酒在第一次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级名酒,跻身老四大名酒之一。
从烧坊到酒厂,这是模式上的巨大跨越,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生产上的突破。相关资料显示,茅台酒厂在成立初期的年产量约为75吨。
彼时,仁怀其实并未萌生产区的概念,人们只是单纯的认为,这里酿出来的酒品质比较高而已。
但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高品质并非最有竞争力的优势,高产量才是。
众所周知,仁怀地区主产酱酒,而酱酒生产具有工艺复杂、成本高、周期长的特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都桎梏着仁怀酒业的发展。
以茅台为例,贵州茅台酒厂名誉董事长季克良曾在一次采访中回忆说, 改革开放前的26年,茅台酒年生产能力由建厂初期的75吨增长到1068吨,累计总产量仅为11969吨,而出厂的成品,还远低于这个数字,累计亏损额达382万元。
因此,在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茅台的主旋律就是提高产能,这也为仁怀产区的日后的腾飞埋下了伏笔。
02、“十五”(2000-2005):中国酒都
仁怀正式形成产区概念,是在2000年之后。
2004年7月,经过中国食文化研究会认定工作组织委员会组织全国部分食(酒)文化专家、学者及权威人士历时8个月的实地考察、论证、评估,仁怀被正式认定为“中国酒都”。值得一提的是,同年,茅台以8.54亿元的净利润首次登顶行业。
在仁怀市当年长达1423页的中国酒都申报材料中,对产区情况进行了介绍——
仁怀市共有酒厂506家,平均每3.5平方公里就有一家酒厂;酿酒业总产值占地方工业总产值的75.9%,占地方GDP60%以上;酒业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例达88.7%,酿酒业税收占国税收入74.3%,占地税收入89.4%;酿酒业的从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1%。
“十五”期间,仁怀市的白酒产量从2000年的5万吨增加到8.5万吨,而作为重点企业的茅台,不仅实现了年产茅台酒上万吨的目标,还启动了新的万吨建设。
在城镇化建设方面,仁怀市顺利推动旧产区改造,新区建设也已初具规模,其中,茅台镇的风貌建设也拉开了帷幕。
而在基础交通方面,茅台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茅台机场的前期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纵观“十五”期间的仁怀,有两点值得重点说:一是正式形成了产区概念,并以此为出发点着力基础打造,为后续发展打好了基础;二是在茅台身上尝到了产能提升的“甜头”,并在这个方面持续发力。
03、“十一五”(2006-2010):起飞
众所周知,2003年至2012年是白酒行业的“黄金十年”,而“十一五”更是“黄金十年”中的“黄金时段”。仁怀产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可谓飞速。
总体来看,仁怀对“十一五”定下了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125亿元的目标,而这一目标已然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已经突破200亿元,比预定目标还要高出60%。
就白酒而言,2010年,规模以上白酒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6%。
在产量上,实现白酒产量13.6万千升(12.1万吨),其中,完成40亿元的技改投资的茅台取得了长足进步,茅台酒产量2.6万吨、茅台系列酒1.5万吨,其他地方酒业合计8万吨。
在品牌力方面,除茅台外,其他酒类企业呈现出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品牌力有所增强,新增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52件、贵州名牌6件。
在白酒产业园区建设上,茅台循环工业园一期工程建成,仁怀名酒工业园区建设启动,30万吨国酒原料仓储项目、中国白酒检测中心仁怀实验室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值得一提的是,“仁怀白酒产业集群”在此期间上榜“第三届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仁怀也在为白酒产业的良好发展和茅台品牌价值提供保障措施。一方面,仁怀依法关闭与取缔了茅台镇辖区内无证经营的小酒厂与小作坊,查处20余起侵犯茅台酒及地方酒业知识产权的案件;另一方面,将高粱产量从2.6万吨提升到了6.3万吨,拓宽了原料源头。
在此阶段,仁怀的产区意义在快速发展中发生着改变,从概念落地成长为一个地区为之全力以赴的发展方向;同时,白酒产业的高速增长也验证了“吸引力法则”,推动着产区本身走向了产业集群发展的道路。
04、“十二五”(2011-2015):折翼
“十二五”这个时间段较为特殊,白酒业在经过前半段的“飞行”之后,于2012年底突然“折翼”,急遽下坠。
“十二五”末,仁怀市虽然仍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的壮举,但若分产业来看,涵盖了酒类销售环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127.24亿元,距离预定的170亿元有着不小的差距。
白酒产业所受到的影响,集中的呈现在了茅台之上——茅台在营收增速、净利增速方面,与2011年、2012年的高速增长相比,2013年开始放缓,而到了2014年、2015年,则只有微增。
而在茅台酒基酒产量方面,在2015年时甚至出现了产量的下滑,据相关数据显示,这是茅台酒基酒产量自1988年以来的首次下滑。
对于茅台而言,只是增速的大幅放缓,但对于其他酒企而言,更常见的情况是营收上的持续大幅下跌与净利亏损,仁怀产区的白酒产业在这一时期的状况可想而知。
受政策影响,仁怀在这个阶段对产区的打造有所放缓,但并未停滞。
一方面,国酒新城在这一时期全面建成,同时稳步推进着旧城改造,酒都文化广场全面启动,建设加快的茅台示范镇成功入围全国百强镇;
另一方面,名酒工业园、配套产业园和茅台古镇文化产业园托起了“一区多园”的新型工业体系,并且新建成了国家酒检仁怀分中心、中国酱香酒交易中心、中国酒都名酒汇等重大发展平台。
正是由于仁怀对于产区打造的坚持,为仁怀酒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动力,这是其在“十三五”期间二次腾飞的重要基石。
05、“十三五”(2016-2020):飞得更高
2016年底,飞天茅台的终端价格出现上涨势头,奏响了这轮酱酒热的序曲,也拉开了仁怀产区再次起飞并且飞得更高的序幕。
我们看到了酱酒品类与品牌的热度,那么,作为酱酒核心产区的仁怀究竟成绩如何?
首先,仁怀在“十三五”期间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均突破“千亿”,成为全省首个“双千亿”市。酒业方面,茅台集团于2019年底宣布实现销售总量1003亿元,成为国内首家千亿级酒企,仁怀产区也随之成为第二个酒业销售额撞线“千亿”的白酒产区;
其次,酱香酒产业正式进入集群发展阶段,劲牌、洋河等一批优质酒企落地仁怀,亿元以上规模的白酒企业达到了11家;
再者,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成效显著,不仅茅台机场建成并正式通航,还实现了公路通车总里程3961公里;
同时,前期一直坚持的产区风貌打造卓有成效,酒都广场建成投入使用,茅台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
不仅仁怀产区发展了起来,仁怀产区更是走了出去——据悉,全国目前已开设了203家“仁怀酱香酒道馆”,并且,仁怀与洋河酒业、金东集团等500强企业达成合作,招商引资重点产业项目到位资金累计705.16亿元——这一数据是“十二五”的3倍以上。
“十三五”的成绩固然耀眼,但真正闪光的,却是一份份隐没于数十年岁月里的辛苦经营。譬如对酱酒工艺坚守、对产区不停的打造、对龙头企业的持续关注,无论晴雨,无论顺逆。
仁怀产区这一路走来的经历,对于其他产区而言,无疑是最具参考价值的样本。
06、预见“十四五”(2021-2025)
相比于过去,大家总是更关心未来发展情况。未来的仁怀产区会是什么样的?
今年5月,仁怀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仁怀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纲要》过万字的涉酒内容中,我们大致可以描摹出仁怀产区未来的样子。
首先,这是一个产业规模持续、稳步提升的仁怀。在2035年的远景目标中,《纲要》提出,要以年均6%以上的增幅到2035年实现2500亿元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产能是产业规模的基础支撑,因此同时提出了推动茅台集团及其子公司“两个10万吨”的技改扩能目标;而产能的提升除了技改,还需要原料的充分保障,所以还制定了高标准建成有机高粱基地30万亩的目标。
其次,这是一个主要酱酒企业的梯队化发展更加明确的仁怀。仁怀产区的概念以酒企为支撑,产区“做大做强”与酒企壮大发展的过程是同步的。
仁怀产区的腾飞以茅台为主要支柱,到2025年,预计茅台集团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而在持续腾飞的路上不可能仅仅依靠一家酒企,在明确后的企业梯队规划中,除茅台外,在“十四五”期间,对国台、钓鱼台、劲牌等十三家酒企提出了不同等级的销售目标,目标总额超过400亿元。
再者,这是一个产业集群更加完善的仁怀。酒业的快速发展,自然而然会吸引相关上下游产业的“集合”,这在前面已经有所体现。
“十四五”的仁怀产区,集原粮生产、包装、仓储、物流、旅游、会展及科研创新等各类产业于一体,这些产业在服务于酒业发展的同时,也在逐渐各自长成“大树”。
如果说“十三五”的仁怀产区还在野蛮生长,那么其“十四五”期间则坚决而稳定地走在了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也以产区引领着整个中国酒业的高质量前进。(原标题:【微酒独家】复盘仁怀20年,千亿产区是如何炼成的?)
食品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食品新闻网,使用本网作品的,请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食品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本网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141184391 邮箱:37758590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