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历经数千载而不衰。原因何在?因早有以酒代“久”、“有”、“寿”之内涵,不论是喜庆筵席、亲朋往来,还是逢年过节、日常家宴,人们都要举杯畅饮,以增添一些喜庆气氛。
这个国庆假期,举国上下喜迎祖国72华诞。欢乐祥和的节日假期里总少不了三五好友相聚小酌,中国人爱喝酒,是那种爱到骨子里的深沉,尤其是当美酒遇上佳节,就更加不吝杯中的琼浆玉液,只有畅饮几杯,才能抒发内心的愉悦。一杯好酒,芳香浓郁,回味悠长,余香不尽。饮的不仅仅是酒,更是流传千年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产业的灵魂。传承优秀的中华酒文化,创新酒文化新表达,让美酒为美好生活助兴添彩,与全世界热爱生活的人们一起分享中华美酒,这需要中国酒类产业的高度文化自信。
中国酒文化内涵丰富,不仅拥有酒起源至今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有人工酿酒技术的发明、酒曲酿造技艺的发明、蒸馏酒的发明等科技文化。我们还拥有酒礼、酒趣、酒器、酒艺等文化,美酒与文学艺术,经济社会文化,分享和表达的饮酒文化,我们还拥有自然发酵机理探索,多风味、多活性物质复杂构成,微生态多样性研究的现代生物科技文化。
在中国,白酒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在几千年的岁月里,不论朝代兴替、社会巨变、白酒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社会角色。随着消费升级和行业洗牌速度加快,白酒行业向品牌、品质、文化集中,顺应新国风潮流,在传承中创新,开创白酒行业的民族风潮流,注入文化自信,为酒业发展注入新能量。对于白酒行业而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向外界沟通的桥梁。在文化自信时代,为白酒赋予更加多元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酒业营销的重要抓手。而这种现象背后是白酒与中国传统文化同频共振、长期磨合的结果。
人是感情动物,酒是情绪的放大器。人们喜怒哀乐等众多情感的表达和宣泄需要一种催化剂,而白酒正是这种催化剂无可替代的选择;其次,从文化氛围来看,中国有悠久的白酒消费传承,也有浓郁的白酒消费氛围,各地饮酒习俗、礼节、规则等,久经时光打磨,早已深入人心。人们的喜怒哀乐、百姓的婚丧嫁娶,生活中的千头万绪均与白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白酒和文化结合的角度看,主导白酒消费的酒桌文化,既是人们情感的表达,同时又合乎礼节的规范,是两者完美融合的产物。也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白酒衍生出了自饮、宴请两大消费场景。以这两大消费场景为基础,又衍生出了礼品馈赠和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投资收藏需求。
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上,白酒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走过千年风雨,早已经渗入到中国和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据《神农本草经》记载,酒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和神农时期;而通过广汉三星堆遗址(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的考古发掘也发现,距今至少7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酒,发展演化至今的白酒完整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在漫长的岁月中,酒在社会文化活动中的特殊地位也从来没有被撼动过,几乎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能找到酒活跃的身影。特殊的社会角色,漫长的岁月积淀,最终使白酒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而这个符号的形象意境深远又无所不包,高雅、世俗、喜悦、悲苦、相聚、离别、成功、失意等的意象一旦与酒融合,均有画龙点睛之效,情感渲染与提升均更进一步。白酒这种丰富宏大的内涵与寓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久历时光,弥足珍贵。
文化的力量支撑中国白酒产业从远古走到今天,文化会持续支撑中国酒产业走向未来。中国酿酒人唯有传承、保护好我们悠久灿烂的酒文化,唯有弘扬和创新好美好生活向往的美酒新文化,才是不负使命。
创新白酒消费文化,让理性、健康、快乐的饮酒新文化成为美好生活的新文化。根据现代人的消费习惯,创新消费文化,引领健康的饮酒文化,打造新的消费仪式,消费场景和消费体验,加大酒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让中国酒文化在全世界得到传播与认可;在引导中国酒类产业传承发展的基础上,对酿酒传统文化进行再开发、再创造、再提升,构建统一的中国酒文化表达体系,通过梳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脉络和传承机制,打造既传承传统,又蕴含现代生机的中国酒文化表达体系。
全力打造世界白酒文化IP,汇聚世界酒文化精髓,让美好生活情趣、生活艺术、生活态度、价值观认同融入美酒文化体系,以美酒文化促进世界人民友谊,在全球一体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彰显酒文化的魅力。在我国综合国力日渐强大的背景下,白酒将充分受益于民族自信及文化自信快速提升的大趋势,增强自身的发展动力。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复兴趋势愈发明显。根本原因在于流传演进千年的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同时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国力提升、民族自信增强阶段的必然结果,这一趋势更是符合当前文化自信的主流价值导向,在未来具有很高的确定性。在这一背景下,饱含中国文化气息的白酒也必将随着国家文化传承、复兴与发展的脚步迎来更加强劲的消费需求。
锦绣河山千万里,和平安康谨珍惜。在这个举国同庆的节日里,让我们共饮一杯美酒,祝福祖国母亲生日快乐,祈愿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食品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食品新闻网,使用本网作品的,请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食品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本网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141184391 邮箱:37758590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