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酒体验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 > 果蔬

让红苹果成为百姓致富的“金蛋蛋”

来源:陕西日报 2021-12-14 20:56:27

  “最近我们在指导果农开展清园、涂白、修剪等工作,为来年苹果的优质丰产打下基础。”11月底,在宝塔区柳林镇孔家沟村的一处有机苹果生产园里,柳林镇果业技术服务站站长乔磊向记者介绍。

  柳林镇是宝塔区的3个苹果专业乡镇之一,目前全镇共栽植苹果5万亩,有苹果专业户3500户1.5万余人。2020年,果农仅苹果一项人均年收入可达1.8万元。

  宝塔区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柳林镇是宝塔区发展苹果产业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宝塔区坚持把苹果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持续推动苹果产业快速发展,努力实现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目前,全区苹果栽植面积49.9万亩,挂果园面积34万亩。2020年苹果产量37万吨,产值17亿元。苹果成了老区百姓的脱贫果、致富果和幸福果。

  科技支撑 打造现代果业

  “宝塔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土层深厚,雨热同期,雨量适中。苹果生产环境完全符合世界苹果优生区七项指标。”宝塔区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有了天时地利,宝塔区在苹果产业发展上还高度重视科学种植和技术支撑。“我们在全区大力普及四大关键技术,新建园重点推广‘七个一’栽植技术,挂果园重点推行七项关键技术。”宝塔区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现在,全区果园畜、沼、窖、草、网等设施配套齐全,灯、板、带、芯、捕食螨等绿色防控技术到位,正全力打造现代果业、绿色果业、品牌果业。”

  正是如此,坚持向科技要效益已经成了宝塔区苹果产业的一大法宝。以柳林镇为例,乔磊和他的同事每个月都要举办一次大型培训,向全镇果农提供技术培训。“像幼园,我们推行增施肥、覆地膜、扶中杆、早(强)拉枝、适环切、多留枝六项新技术,在老园,推广标准间伐、精细修剪、品种更新、有机肥园、豆菜轮茬、覆盖保墒、绿色防控、授粉增色八项新技术,实现了技术全覆盖,提升了全镇苹果科学化管理水平。”乔磊说。

  以科学化种植为基础,宝塔区坚持高标准典型示范带动发展,以创建全国绿色基地县及省、市标准化示范园为抓手,集中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示范乡、示范村和示范大户,实现了苹果产业由点上突破向面上拓展,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现在,包括柳林镇在内,全区共有苹果专业乡镇3个,建成苹果专业村130个,果农2.68万户12.6万人,已建成有机苹果生产基地4.8万亩,创建省级苹果示范园3万亩,市级标准化示范园5万亩;全区现有智能选果线9条,千吨以上大型果品冷藏库39座,在全国大中城市设有直销店48个。

  打响“延安苹果”品牌 助力果农增收

  近年来,宝塔区先后被授予全国果业生产重点县(区)、陕西省果业生产“十强”县(区)、陕西优质苹果最佳生产基地、全国现代苹果产业“三十强”县(市)等荣誉。“我们种植的‘延安苹果’品质优良,具有皮薄、肉细、脆甜、汁多、味浓等优点,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堪称安全果、放心果、营养果。”宝塔区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苹果产业形成了,产量上去了,如何打响宝塔区“延安苹果”的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果农收入,是区上思考的又一重点问题。

  “我们坚持选果线、冷气库、直营店、果业企业、电商、物流快递综合发展,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赋予‘延安苹果’文化价值,为‘延安苹果’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现在,我们的苹果由论斤卖转变为论个卖,由论堆卖变为上选果线卖,让苹果价值最大化,增加了百姓收入。”宝塔区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以宝塔区打造的“延安有我一棵(亩)苹果树”活动为例,全国各地的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参与领养活动。果园提供了恋爱见证树、结婚纪念树、家庭幸福树、纯洁友谊树、自我勉励树、团结奋斗树等不同内涵的苹果树,企业和个人可以领养单株苹果树,也可以适当规模整片领养。

  “领养人通过手机APP软件就可以下单,与果农签订领养协议,领养期限一般为3年,果农将登记建档,同步建立乡镇(街道)、区果业局统一的两级管理台账。”宝塔区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果农将严格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和生产模式进行管理,领养一棵苹果树,一年费用是880元,果农将为领养人每年提供10箱果径在8厘米以上的优质苹果,每箱10—13斤。”

  这种“互联网+共享经济+旅游”的苹果销售新模式推出以来,大受市场欢迎。2021年上半年,全区累计认养苹果树25655棵,其中幼树认养5115株,挂果树认养20540株,果树认养工作扎实推进,效果良好。目前,全区累计认养苹果树9万余棵。

  宝塔区把卖苹果变为卖果树,其中蕴含了从卖产品升级为卖服务的新理念。“我们希望摆脱苹果‘大’市场的价格束缚,打通果价持续稳定的‘小’市场,让好苹果卖上好价钱,帮助广大果农增收致富。”宝塔区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食品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食品新闻网,使用本网作品的,请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食品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本网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141184391 邮箱:3775859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