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远是本市蔬菜合作社里的“龙头”,在松江自有蔬菜生产基地面积1182亩。行内人都知道,种蔬菜是个辛苦活。如今,愿意坚持干下去、能把菜种好的人变少了,招工难是个大问题。而浦远作社不断推进蔬菜种植“机器换人”,减轻种植户的负担,让蔬菜种植户留得下来、种得出好菜,“工作量减轻了至少一半,年产量上去了。”种植户王义平说。
蔬菜种植户王义平是江西人,2019年初,夫妻两人来到松江石湖荡镇的上海浦远蔬菜园艺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浦远”)。行内人都知道,种蔬菜是个辛苦活。如今,愿意坚持干下去、能把菜种好的人变少了,招工难是个大问题。但王义平却跟记者“抱怨”:“我现在只种了10多亩,不够啊,还想种更多。”
浦远是本市蔬菜合作社里的“龙头”,在松江自有蔬菜生产基地面积1182亩,分别设在石湖荡镇新姚村和泖港镇黄桥村,种植品种以小青菜为主,像王义平夫妻这样的种植户有24户。今年,大多数种植户都有了“想种更多地”的积极性。这是为啥呢?
宜机化改造效果明显
刘尧军自2010年来松江经营浦远合作社,对于“机器换人”需求的迫切性,他感受深刻。他说:“初步测算,机器换人每年可节省的人力成本费用达8成。目前,除了采收和移栽这两个环节仍在试验阶段,虽不能完全实现机械化,但其他环节基本上没问题了。”在市、区农机相关部门支持下,浦远率先加入到了本市蔬菜“机器换人”的队伍中来。基地蔬菜机械化水平也一直走在全市前列,引领示范。去年6月,合作社还作为主持单位开展了《蔬菜生产“机器换人”融合技术展示集成示范》的上海科技兴农项目课题。
这两年的效果尤其明显。蔬菜基地生产负责人庄关云为记者提供了一组对比数据,来测算一亩地的效果:耕地,可以在20-30分钟由1个人完成作业,速度是原来的1.5倍;起垄,可以在大约40分钟由1个人完成,速度是原来的2倍;农药和水溶肥喷洒,可以通过喷雾机在20分钟内完成;有机肥播撒,采用自动撒肥车遥控作业,大约30分钟。去年6月,基地又采购了一台意大利进口深翻拖拉机,新增了深翻环节,可由1个人在40分钟完成,深翻厚度可达40-45公分。
“2019年刚来基地的时候,种菜还是比较吃力的,像耕地、起垄,一个上午搞不好,今年就轻松多了,工作量减轻了至少一半;年产量上去了,正常情况下,比以前提高3成。”王义平说。
菜农不再受市场波动影响
目前,这样的机械化作业服务由合作社统一提供。“这样有利于标准化提升,也更便于管理。”庄关云说,种植户仅需要向合作社支付一定的服务费,比如,起垄,每亩20元,耕地,每亩60元。合作社正着手考虑成立一个机械化服务小组,由专人负责提供农机作业服务。
随着宜机化项目跟进,合作社更新了“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服务模式,目前,以2家种植户为主的合作试点正在进行。来自江西的陈桂林夫妇是其中之一,他们承包了基地47亩菜田,只种青菜。效率提高了,相比从前作业面积翻了倍。与其他农户一样的是,从种子、农药、肥料、运输工具等配备都由合作社统一提供,大棚等基础设施保障、维修,田间技术指导也由合作社负责。但不同的是,他们种的菜不再需要自己销售,而是按照每斤0.5元的价格统一卖给合作社,不再受“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市场波动影响。
“合作社跟他们签订了收购协议,这就不用愁了。从全年菜价波动情况来看,每斤低于0.5元的情况更多,所以,他们认可这个价格,”庄关云解释,“其余种植户目前还是合作社优先收购,种植户自己也参与销售,去市场或者田头交易。”
合作社和种植户之间的“分工”变得更明晰,种植户有了更多精力做好田间照护,疏苗、拔草、预防,再到采收。“只要他们勤劳、能吃苦,就能把地种好。”庄关云说。
全产业链建设为拓宽销路赋能
2018年,浦远的蔬菜生产基地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2019年,合作社增设了全套净菜加工生产线,日生产能力可达30吨;今年起,净菜生产车间全面运行,目前,日均产量保持在3吨以上,品种有绿叶菜、茄果类十余个品种。从初级产品到加工品,切段、切丝、切丁,经二次漂洗后作真空包装,根据合作方按需提供精细化产品,产业链延长了,销售市场有了更大空间,上海不少知名医院、企业等陆续成为合作方。
此前,浦远合作社的蔬菜销售能力一直是强项,对接学校、大型餐饮机构、企事业单位食堂以及巴比馒头等大型加工企业,保持着稳定的渠道供应。净菜加工能力的提升,又增加了浦远的销售带动力。近两年,松江鼓励家庭农场主在优质水稻收割后,种好“稻板茬”青菜,浦远负责收购;此外,他们还与广西、甘肃等多家蔬菜合作社对接,通过精准扶贫对接本地市场。
占地202亩的高标准智能温控大棚正在建设当中,内有玻璃育苗温室,今后,蔬菜将可实现更为精细化培育。此前,浦远已在创新探索小青菜的分阶段培育,“通过穴盘育苗,再通过移栽机转入大田,这样,不仅能提高大田利用率,促进土壤减肥减药,也能有效预防绿叶菜根肿病的发生。”刘尧军说。
浦远也是本市率先探索蔬菜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合作社,在黄桥和新姚两个基地均建有废弃物处理点,在处理技术还申请了专利保护,年沤制有机肥可达1400吨,年均消纳废弃物达7000吨。
食品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食品新闻网,使用本网作品的,请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食品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本网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141184391 邮箱:37758590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