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酒体验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 > 茶叶

千年大埔茶如何突围?

来源:南方日报 2020-10-26 12:09:58

  村庄在万亩茶园环绕之中,茶叶是当地村民致富之宝。袁群华 摄

  村民在西岩山茶场采茶。袁群华 摄

  走进西岩万亩茶文化产业园,“茶”的元素随处可见。袁群华 摄

  工人们正在制茶。袁群华 摄

  秋高气爽,站在海拔近千米的西岩山上,微风习习带来秋日的清爽。极目远眺,万亩茶园无边无际,层层叠叠的茶田拾级而上一直延伸至山顶。这里绿油油的茶树冒出了新芽,带着草帽的人们在茶田间或采茶,或除草。

  西岩山万亩茶文化产业园是大埔县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

  茶叶是大埔县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大埔县以抓好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为契机,在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等方面进行探索,促进三产有机融合,让茶叶在农民致富中扮演更有分量的角色。

  大埔茶叶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大埔县茶叶产业仍存在着诸如市场占有率不高、机械化程度不够、以家庭作坊为主的农户技术有待提升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如何进一步擦亮“中国名茶之乡”的名号,实现“突围”,提高市场占有率?笔者连日来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为大埔茶叶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张柳青 刘招迎 罗文燕

  问题

  品牌化标准化机械化程度较低市场占有率难提升

  素有“山中山”之称的大埔县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

  高山秀水产好茶。大埔群山环绕,林木茂密,山高多云雾,富含硒元素的土质十分肥沃,非常适合茶树生产。

  有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末期,大埔已生产茶叶,至今超过千年。“我家三代制茶,也可以说是茶叶世家了。”走在大埔县枫朗镇西岩村,随处可见“茶叶销售”“茶叶加工”等招牌,每家每户都能说出丰富有趣的茶叶生产史。

  西岩山与潮州的凤凰山一脉相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给予了茶叶优渥的生存环境。

  大埔县总面积246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98万亩,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具有较长时间的慢反射光照。“这里非常适合茶叶生产。”广东省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唐劲驰博士说,西岩山与凤凰山相比,还具有海拔更高的特点,“高山云雾出好茶。”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埔县委、县政府根据该县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习惯,确定了“东茶西果南瓷北烟中蔬菜”的产业格局,重点打造以西岩山麓为中心,辐射东部周边地区发展茶叶的“东茶”区域生产布局。

  大埔县的茶叶发展迎来了一轮发展机遇,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底,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0.8万亩,产量0.78万吨,成为梅州市最大的茶叶主产区之一,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等名号,大埔乌龙茶也被农业部登记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随着量的提升,大埔县走上了茶叶产业品质化的发展道路。但目前而言,大埔县茶叶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机械化的程度还不高。”提到大埔茶叶产业的发展瓶颈,农业农村部茶叶专家指导组成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操君喜首先提到了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作为广东省内茶叶种植面积较大的县之一,大埔县茶叶产业的机械化程度相对落后。”

  有同样忧虑的还有唐劲驰,她认为,信息化、机械化的手段是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必然路径。“有些人担心机械化会影响茶叶的品质,实际上并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按照标准化推进机械化,能提升茶叶品质。”唐劲驰说特别是像大埔县茶叶种植面积较大,机械化程度低,导致采茶、产茶不及时,可能会影响品质。

  目前,大埔县正在推进生态化茶园的建设。在西岩茶厂,笔者看到,大量的除草工人穿梭在茶园中间除草。“我们采用人工除草,避免使用除草剂伤害茶叶。”西岩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评茶员黄万增介绍,虽然成本提高了几十倍,但是生态化生产茶叶,让茶叶的品质更好。

  虽然大埔县部分茶厂已有意识地采取生态化种植茶叶,但大部分小规模的茶厂或农户,依旧会使用除草剂,甚至有部分地方火烧田地重新开垦种植,既影响生态环境,又影响茶叶品质。

  茶叶专业人才的缺乏,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发展。人才的缺乏,导致茶叶新产品的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目前,许多种植的农户仍以老经验制茶,缺少对传统加工工艺的提升。

  品牌化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大埔县茶叶产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大埔县涌现出了“西岩”“凯达”“飞天马”等知名品牌,但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龙头企业数量少,品牌的影响力就难以形成。”操君喜说。

  建议

  把握“生态特色高效”原则推动茶业发展多元开花

  现存的制约因素,成为了“拦路虎”,影响了大埔茶叶市场的占有率,知名度也难以进一步提升。

  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解决相关问题。

  操君喜认为,大埔县的茶叶产业发展已逐步由量向质转变。实现品质提升,可以遵循“生态、特色、高效”六字原则。

  “生态就是要做好生态茶园的建设。”操君喜说,实现生态茶叶除了不使用化学农药,包括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外,还要注意茶园的生物多样性。“在茶园里不应只有茶,还应有其他植物,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对病毒有自动调控能力。”

  生态化的种植方式,不仅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更能潜移默化地提升茶叶品质。唐劲驰认为,标准化、机械化的方式也可以进一步推动茶园生态化发展。“许多地方已实现茶叶种植、生产管理信息化,这是大埔可以学习的地方。”唐劲驰说,茶叶在标准化种植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管理,对茶叶种植的原料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检查,能够及时解决茶叶在种植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生态茶园的建设需要的资金量比较大,操君喜认为大埔县可以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推进。“可以先定个目标,四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的茶田实现生态化种植和生产。”

  随着近年来大埔县茶叶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务农,今年34岁的赖怡科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赖怡科曾在广州工作了几年,2015年看到大埔茶叶产业的发展前景,毅然决然回到家乡枫朗镇大王坑村成为茶农之一。如今,他家里种植了近50亩茶田,去年年收入超过了20万元。“我们村里有许多年轻人都回来种茶了,在家乡赚的可不比外面少。”

  年轻人回到家乡种茶激活了大埔县茶叶产业的活力,但赖怡科等年轻人也发现,茶农们不愿意接触新鲜事物,依旧采取着传统的种植方式,成为了茶叶产业发展的隐患。

  “技术上难以突破,品种上缺少创新,导致地方特色不明显。”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茶业科学研究所所长曹藩荣也注意到了大埔县茶叶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短板。

  如何提高制茶工艺?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关键。

  梅州市农林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黄海英建议,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对于小农户来说,首先要加强在种苗选育、种植管理技术方面的培训,对于企业来说,要加强制茶师傅加工工艺等的培训。

  此外,加强与高校、农科院等技术支撑单位的紧密合作,充分利用他们的科技力量,积极开展茶叶科技攻关和推广工作,也是提升茶叶产业创新的路径之一。“和科研机构合作来改良茶叶品种,从而形成大埔县独有的特色品种。”操君喜说,大埔县目前缺少主导品种,科研力量是加速实现茶叶产业特色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作为“世界长寿乡”,大埔县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农特产品。操君喜认为,茶叶产业不应孤立发展,要结合本地特色,实现多元开花。“比如打造成长寿健康食品。”操君喜说,他们在清远正在研制“速溶茶”的制作,方便携带,利于推广。“大埔也可以照着这个思路来做。”操君喜建议,还可结合中药材、大埔蜜柚等做成养生茶产品推向市场。

  探路

  讲好大埔茶叶故事实现三产有机融合

  一山千行绿,阡陌茶飘香。正值秋茶收获的季节,沿着西岩山茶田旅行线路向顶攀登,沿路的茶田梯田景观蔚为壮观,村居民宿中不时飘来阵阵茶香,玻璃栈道上站着赏景的游客,品读着周围茶叶品种、茶叶故事的介绍,好一幅秋日茶园风光。

  事实上,近年来,大埔县也意识到茶叶产业面临着茶园老化、基础硬件设施落后、茶农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一场围绕茶叶产业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突围战”正在悄然打响。

  为进一步提升茶产业品种、品质、品牌,2019年,大埔县充分整合资源,筹措2亿元资金投资建设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并以“一核一轴两翼多园区”空间布局,把西岩万亩茶文化产业园打造成为三产融合示范区及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示范带,以点带面,加快推进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为了补齐制约茶产业发展的交通短板,依托乡村振兴发展的布局,大埔县枫朗镇建设了一条串起岗头、南坪、岽顶湖等多个特色园区的旅游线路。全长22公里,连通大埔县、潮州市饶平县新丰镇等3镇20余村,同时完善民宿、停车场、游人步道等基础服务设施。

  旅游路线已喜迎八方客,周围的配套设施正在逐步完善。

  以茶为媒,大埔县大力发展茶具、茶点、茶文化旅游产业,把茶园变公园、农副产品变旅游商品,西岩万亩茶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成为大埔县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和农民群众增收新亮点。目前,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茶叶种植面积7.31万亩,占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的67.7%,年产量4933吨,年产值4.86亿元。

  “自从大埔县提出打造茶叶产业园以来,茶叶的品质明显提升,之前茶青的平均价格在5元每斤左右,现在已可达到15至18元每斤。”赖怡科说,茶叶价格成倍增长,让茶农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产量有了,茶农们也希望能不断提高种植、制作技术。”

  为了提升茶农的生产技术水平,大埔县积极依托龙头企业做好技术培训工作。广东凯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法卫介绍,该公司每年会举行多场针对茶农的培训活动。

  “我们正在谋划出一本《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书,作为培训教材。”赖法卫说希望借此推出标准化推进茶叶产业的建设理念,提升茶农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茶叶品质。”

  大型茶叶产业大会的落地,也有力地提升了大埔茶叶产业的品牌效应。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暨广东(梅州)茶业产品展销会将于10月31日—11月2日在大埔举行。

  大会期间将进行茶业产品展销会、茶叶营销与品牌发展峰会、2020年广东春茶品鉴活动、茶叶产业发展成果展示、世界客都茶文化空间展示、中国青花瓷之乡——大埔青花瓷茶具设计创意大赛、梅州大埔茶园观摩等内容。

  “我们要利用好此次茶叶产业大会,讲好大埔茶叶故事。着力加大茶产业、茶园等方面的宣传,把大埔茶历史讲清楚、把大埔茶文化讲透彻、把大埔茶故事讲生动,让大埔茶文化立得住、叫得响。”在近日召开的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筹备工作推进会上,大埔县委书记朱汉东说,大埔将利用此次大会的契机,进一步吸收茶叶行业“大咖”们的意见建议,推动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届时,与会人员将会到西岩万亩茶文化产业园进行参观。距离大会召开不足一周,茶农们心情激动,期待着茶叶产业得到质的飞跃。“我们对大埔茶叶产业的未来充满希望。”赖怡科眼泛星光地说。

  ■声音

  农业农村部茶叶专家指导组成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操君喜:

  大埔县茶叶产业想要进一步提升发展,要遵循“生态、特色、高效”的六字原则。“生态”是基础,“特色”是“密钥”,而“高效”则是路径,缺一不可。

  广东省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唐劲驰:

  大埔县许多茶农采取的是传统的生产技术,严重制约了茶叶产业品质化发展。现今的信息技术和机械化水平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大埔县在这方面的运用上还比较落后。建议由政府引导,推动信息化和机械化的发展,从而实现茶叶产业提效增质。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茶业科学研究所所长曹藩荣:

  大埔县发展茶叶产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但也存在着特色不明显,龙头企业不足,品牌效应不高等问题。中国茶叶品类繁多,在竞争中大埔茶更要突出差异化发展。深入研究茶树品种、生长环境、加工工艺和茶叶品质的关系,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开发出具有大埔特色的茶叶品种。

  梅州市农林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黄海英:

  大埔种茶历史悠久,可以借助“中国名茶之乡”“世界长寿乡”等做卖点,加强品牌宣传。同时,大埔还是中国青花瓷之乡、中国小吃名县、中央苏区县,可以把茶具、茶点与茶叶结合起来做大茶叶产业文章,丰富茶文化内涵,挖掘、讲好大埔的茶叶故事。

食品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食品新闻网,使用本网作品的,请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食品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本网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141184391 邮箱:3775859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