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除了人可能不是假的之外,什么东西都有可能是假的。这不,前几天刚从超市买回来的鸡蛋,煮熟后蛋黄竟然韧性还好过乒乓球。家住番禺的郭先生买回鸡蛋后,小孩吃了还闹胃疼,剥开煮熟的鸡蛋发现,这蛋黄很难咬动,拍在地上还能迅速弹起。
新年吃到怪鸡蛋害得孩子闹胃疼
“你看,这蛋黄用力捏都不碎,最多就散开。”郭先生指着“假鸡蛋”的蛋黄说,他的这一袋土鸡蛋是今年1月30日在番禺区石楼镇赤岗新村一家超市买的,由于过年亲戚多,他一下子买了五斤,花了24.3元。
第二天,他妻子煮了六个鸡蛋,小孩吃了一个,妻子带了两个去单位吃,他本人没吃。下班回到家后,孩子说吃了鸡蛋后胃里很不舒服,好像有股小火在烧。等到妻子下班后,妻子告诉他鸡蛋很难咬得动,他剥开一看,发现蛋黄煮熟后很难掐碎,甚至连生的鸡蛋打在碗里都很难搅拌均匀。随后,他立马带孩子去看医生,所幸并无大碍。
吃出问题才负责以后唔会再帮衬
“有没有吃出毛病,真出事我们自然会负责。”郭先生告诉记者,当他拿着问题蛋回到超市服务台质疑时,得到超市这样的回应。随后,超市虽然收回鸡蛋并将钱全数退回给郭先生,还说会与供货商联系,但并没有留下郭先生的联系方式用于后续的沟通。
“还好我留下六个鸡蛋,现在全部给你了。”郭先生说,他把准备留底的鸡蛋都给了记者。据称,他家自从搬到这里住后就一直帮衬这家超市。“自出事后,别说鸡蛋,就是其他商品,我再也不敢来这里买了。”
●记者打假
蛋白呈灰白色蛋黄弹性超好
假蛋!
为了亲自体验真假鸡蛋的区别,阳光社区记者马上从另外一家超市买来鸡蛋与郭先生提供的鸡蛋进行对比。
★蛋壳
从蛋壳来看,两者颜色并无明显区别,表面都比较粗糙,普通蛋有些会有凹凸不平的小点点,问题蛋也有。问题蛋晃动起来会有声音,而真鸡蛋不会。磕开蛋壳放碗里,问题蛋的蛋黄膜很有弹性,而普通蛋的膜比较软。用筷子搅拌时,问题蛋黏稠不易搅匀,蛋黄呈现一块一块的状态。而普通蛋很快就能搅匀。
★蛋白
剥开煮熟后的鸡蛋,蛋白的颜色明显不一样。问题蛋呈灰白色,而普通蛋是带有光泽的奶白色。
★蛋黄
真假鸡蛋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蛋黄。普通蛋的蛋黄紧紧粘着蛋白,要得到完整的蛋黄并不容易,而且稍用力捏就成粉泥状。而分开问题蛋的蛋白和蛋黄就比较容易,此外问题蛋的蛋黄非常有弹性,双指用力将其压成椭圆形还是不裂开,把它往地板一扔,如橡皮球一样蹦起半米多高,在地板弹两下之后还是完整的。
●专家说
长期食假蛋,小心脑衰哦!
国际环保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特聘专家董金狮较早前透露,假鸡蛋是利用化工原料或者食品添加剂制作而成的。假鸡蛋的蛋壳由碳酸钙、石蜡及石膏粉制成。而蛋清、蛋白则主要由海藻酸钠,再加上明矾、明胶、色素等造成。蛋清是将海藻酸钠加进水造成溶液后,不断搅拌而制成的。而蛋黄的主要成份同样是海藻酸钠液,再加入如柠檬黄一类的色素后,放进模具中,然后放入氯化钙溶液中凝固而成。
董先生介绍,海藻酸钠作为食品添加剂是可以食用的,但是单独拿海藻酸钠做蛋清和蛋黄是不可以的。假鸡蛋的制作成本非常低,一个不到一毛钱,而真鸡蛋要五毛钱左右。假鸡蛋没有任何营养价值,长期食用可能会伤胃,引致记忆力衰退、痴呆等后果。
阳光支招
辨真假鸡蛋:
一看二闻三摇四吃
1.看鸡蛋的外观。如果是真的鸡蛋,感觉外表会比较脏;如果是人造鸡蛋,外壳会很均匀、很干净。另外,再对着光线来看,真鸡蛋没有假鸡蛋透明度高。
2.闻味道。如果是真鸡蛋,闻起来会有腥味,假鸡蛋就没有腥味。
3.用手摇。真鸡蛋在摇的过程中,水、蛋清和蛋黄是混合在一起的,没有很响的声音,假的鸡蛋因为有水在里面,因此摇起来会更响一些。
4.真蛋在生的时候敲开,能看到蛋壳膜上有裂缝状纹路,这种纹路在煮鸡蛋煮熟后消失,假蛋做不出来。真蛋煮熟后,蛋黄剥开呈粉状,假蛋胶状。此外,真蛋凝结温度在45℃左右。
(摘自互联网)
鸡蛋异形记
橡皮蛋:弹性异常大的“橡皮蛋”。蛋鸡饲料中含有过多的棉籽饼粕就可能造就这样的异常鸡蛋。
变形蛋:鸡蛋呈现过圆、过长、过扁、过尖等奇形怪状。这并不是做蛋壳的硅胶模具变形了,而有可能是输卵管发生形变(比如应激收缩、感染炎症等)挤压鸡蛋所致。
蛋包蛋:即有两层蛋壳。这是由于输卵管出现逆向蠕动,让刚形成的鸡蛋又“回炉包装”了一次。
无黄蛋:母鸡的产卵构造误将大块蛋白当做蛋黄包裹了起来。这种蛋一般体型较小,因此更可能作为淘汰品流入不正规摊位。
蛋坚强:这种蛋的蛋壳内膜厚而发白,容易剥离。蛋壳内膜久放就会失去生物活性,变得像纸一样,煮过的蛋会更明显。
蛋无界:正常的蛋黄外面包裹着一层蛋黄膜。鸡蛋受到剧烈的颠簸或放置过久,蛋黄膜就可能失去弹性、破裂,导致蛋白蛋黄混在一起,形成散黄蛋。另外,细菌侵入鸡蛋,也会引起散黄。
●如何处理假蛋
为保险起见,扔掉吧!
对于消费者来说,不管是传说中化学合成的“假鸡蛋”,还是鸡下的“不合格的鸡蛋”,都是不合格产品。哪怕是“天然的”、“喂粮食的”、“吃草的”鸡所下的蛋,不合格的也还是不合格的。这样的鸡蛋有没有害不好说,为了保险起见,还是丢弃的好。
食品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食品新闻网,使用本网作品的,请注明“来源:食品新闻网”。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食品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本网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141184391 邮箱:377585907@qq.com |